其實公家醫院也沒那麼差,它有三個好處:
1. 自費項目少:不須整天向病人解釋使用自費醫材,適合不想充當醫材銷售員的醫師。
2. 共產制度好:獎勵金的發放採共產制度,做多做少領的薪水差不多,適合不想太拼命衝業績的醫師。
3. 論文壓力小:愛寫就寫,不想寫也沒人會逼你寫,適合想專心於臨床的醫師。
如果你是以上三種醫師之一,歡迎你來看看了解一下。請洽:
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
2015年8月22日 星期六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乳癌篩檢 勞民傷財 過度診斷 效益不大
美國最新研究 (發表於 2015/07/06 JAMA) ---
分析 1600 萬位四十歲以上美國女性的資料,有 53207 位被診斷為乳癌並追蹤 10 年,結果顯示:
「乳癌篩檢可以增加乳癌診斷數,但沒有辦法降低乳癌死亡率。」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63025)
分析 1600 萬位四十歲以上美國女性的資料,有 53207 位被診斷為乳癌並追蹤 10 年,結果顯示:
「乳癌篩檢可以增加乳癌診斷數,但沒有辦法降低乳癌死亡率。」
(http://archinte.jamanetwork.com/article.aspx?articleid=2363025)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2015年5月16日 星期六
2015年4月16日 星期四
腎細胞癌冷凍治療 Cryotherapy for RCC
《衛福部台中醫院第一例!》
75 歲女性,1.5 cm RCC
腎細胞癌 (RCC) 冷凍治療 (cryotherapy/cryoablation)
by 放射科醫師+泌尿科醫師
免開刀,局部麻醉即可!
健保有條件給付,若不符條件須自費。
相關新聞連結:
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EBM] 智齒,拔不拔?
有些牙醫說要預防性拔除,有些又說不必。
贊成預防性拔除的,理由不外乎可以減少蛀牙、牙周病,避免齒列不正以及後續發生一些可怕的問題 (請自行 google);
不贊成預防性拔除的,則主張追蹤觀察即可。
至於文獻證據怎麼說呢?
◎ PICO
P: 智齒, 第三臼齒 (wisdom tooth, third molar)
I: 拔 (removal, extraction)
C: 不拔 (retention, retained)
O: 蛀牙; 牙周病 (caries, tooth decay; periodontal disease, periodontitis, gingivitis)
◎ 以下是我搜尋到較佳的文獻:
【文獻 1】(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只搜尋到一篇 RCT (文獻 4,證據等級: level 2 降級成 level 3,因為研究品質不佳),共有 77 位參與者 (平均 15 歲),追蹤 5 年。
==> 研究拔或不拔智齒,對於 lower incisor crowding (下顎門牙齒列擁擠) 的影響。
結果:拔除智齒並無法預防下顎門牙齒列擁擠。
【文獻 2】(Am J Public Health. 2014)
此篇為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證據等級: level 3),共有 801 位參與者 (16-22 歲),追蹤 2 年。
==> 研究拔或不拔智齒,是否可以預防蛀牙、牙周附著喪失 (attachment loss),以及下頜關節症狀 (TMJ symptom)、感覺異常 (paresthesia) 的發生率是否有差異。
結果:
(1) 二年內智齒發生蛀牙的比率 ~ 3.3%。
(2) 第二臼齒後端發生蛀牙的比率以及牙周附著喪失的程度,拔或不拔智齒,差不多。
(3) 下頜關節發生症狀的比率,拔智齒者 (34.3 person-yrs) 比不拔智齒者 (8.8 person-yrs) 高 (RR = 3.8 倍)。
(4) 嘴唇或舌頭發生感覺異常的比率,拔智齒者 (6.3 person-yrs) 比不拔智齒者 (0.7 person-yrs) 高 (RR = 9 倍)。
【文獻 3】(J Dent Res. 2013)
此篇為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證據等級: level 3),收集了 25 年的資料,共有 416 位男性 (28-76 歲),大約每三年回診接受口腔檢查 (至少回診一次)。
==> 研究拔或不拔智齒,與第二臼齒病變 (蛀牙、牙周病) 的關係。
結果:不拔智齒,第二臼齒發生病變的比率較高 (RR = 1.74-4.88 倍)。
(結果與文獻 2 不同,因研究對象的年齡層並不一樣。)
◎ 結論
1. 目前並無高品質的文獻證據,支持或反對預防性拔除無症狀的智齒。
2. 不拔智齒的話,智齒可能會蛀牙。(廢話!!)
3. 年輕人 (22 歲以下),預防性拔除智齒似乎沒有好處,反而會產生較多的併發症 (下頜關節症狀、感覺異常)。
4. 大一點的成年人 (28 歲以上),預防性拔除智齒似乎可以減少第二臼齒病變 (蛀牙、牙周病)。
有任何意見或想法,歡迎到「EBM‧不難 (facebook.com/groups/ezebm)」公開討論!
◎ 參考資料
1. Surgical removal versus retention for the management of asymptomatic impacted wisdom teeth.
Mettes TD, Ghaeminia H, Nienhuijs ME, Perry J, van der Sanden WJ, Plasschaert A.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2 Jun 13;6:CD003879. doi: 10.1002/14651858.CD003879.pub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2696337)
2. A prospective study of clinical outcomes related to third molar removal or retention.
Huang GJ, Cunha-Cruz J, Rothen M, Spiekerman C, Drangsholt M, Anderson L, Roset GA.
Am J Public Health. 2014 Apr;104(4):728-34. doi: 10.2105/AJPH.2013.301649. Epub 2014 Feb 13.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524521)
3. Retained asymptomatic third molars and risk for second molar pathology.
Nunn ME, Fish MD, Garcia RI, Kaye EK, Figueroa R, Gohel A, Ito M, Lee HJ, Williams DE, Miyamoto T.
J Dent Res. 2013 Dec;92(12):1095-9. doi: 10.1177/0022034513509281. Epub 2013 Oct 16.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24132082)
4. The effect of extraction of third molars on late lower incisor crowding: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Harradine NW, Pearson MH, Toth B.
Br J Orthod. 1998 May;25(2):117-22.
(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966899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