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21日 星期六

[輻射劑量] 常見影像檢查的輻射劑量


  1. 超音波、磁振造影 (MRI),輻射劑量 0。
     
  2. 雙能量X光吸收儀 (DXA),超低輻射劑量 0.001 mSv,是一張胸部X光的 50 分之 1,甚至比每人每天接受到的天然背景輻射 (0.005 mSv) 還低!
     
  3. 一般X光攝影,輻射劑量最高的部位是:腰椎X光 (1.5 mSv)。
     
  4. 特殊X光攝影 及 電腦斷層 (CT),輻射劑量都頗高。就算是號稱"低劑量"電腦斷層,其輻射劑量也不算低 (1.5 mSv)。
     
  5. 個人認為,輻射劑量 0.5 mSv 以上的檢查,就算是高輻射劑量了。

* mSv = 毫西弗

2018年4月17日 星期二

[體脂肪檢測] TR90 前後實測(by 雙能量X光吸收儀)

(舊文重貼,原文發表於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jack-chang/tr90-前後實測-by-雙能量x光體脂檢測儀/10152220492667165/


為求符合實驗精神,TR90 期間盡量維持與 TR90 前相同的飲食及運動習慣(不節食、不運動),以避免太多變數干擾結果。

本來我的早餐常常就是一瓶(杯)豆漿而已,所以剛好就把 TR90 的奶昔拿來當做早餐;
本來就沒什麼在運動的我,TR90 期間也持續維持不運動的習慣。
吃東西的量也差不多,稍微有做調整的是吃東西的種類比例,按照 TR90 的 3333 原則,提高動物蛋白及植物蛋白的攝取量。所以 TR90 初期常常會發現"肉"吃得不夠多,宵夜還要趕緊來補充一些蛋白質!

我這樣子搞,應該可以將節食及運動的干擾因素降到最低!因為節食可以減肥,運動也可以減肥。
不節食、不運動,只靠 TR90 有效嗎?
還有它號稱可以只減肥肉(脂肪)、不減肌肉,真的嗎?


經過三個月本人親身下海實驗(沒有通過IRB人體試驗委員會),雖然體重只減了 3.7 kg,但是體脂肪減了 6.5 kg,而且肌肉量也增加了 2 kg!
脂肪質量指數(FMI)則從 9.41(一級肥胖)降到 7.33(脂肪過多),雖然仍有努力空間,但是三個月的時間能甩掉這麼多肥肉,也算是相當令人驚喜的成果了!

2018年3月15日 星期四

[介入性疼痛處置] 三叉神經痛 / 坐骨神經痛 (台中醫院)

你有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的困擾嗎?
你知道放射科也有在做疼痛處置嗎?

介入性疼痛處置(Interventional Pain Management),乃是藉由微創手法,將一細針經由體表穿刺至體內特定部位,加以進行局部疼痛處置;
穿刺針的定位,可利用徒手定位、超音波導引、X光透視導引、電腦斷層導引等;
其中,電腦斷層導引(CT-guided)雖有輻射,但具有解剖構造清晰以及手術時間較短的優點,是一種不錯的病灶定位方式。

衛福部台中醫院放射科,為解決病友們疼痛的困擾,特利用多層切電腦斷層導引來進行介入性疼痛處置;
目前可以執行的介入性疼痛處置,主要有下列兩種:1) 三叉神經痛;2) 坐骨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 建議就診科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

有時三叉神經痛會以類似牙痛來表現,若是牙齒拔了仍持續疼痛,最好還是請神經科醫師評估一下,是否為三叉神經痛。

一般都會先安排腦部磁振造影,來看三叉神經根部是否有被血管或腫瘤壓迫而導致三叉神經痛。

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開刀治療、放射線治療、介入性疼痛處置等。

三叉神經痛的介入性疼痛處置,乃利用適當定位方式,將一細針經由臉部穿刺至顱底卵圓孔(foramen ovale)處;卵圓孔為三叉神經第三枝(下頷枝)的穿出處,在此處施以 脈衝射頻(pulsed RF,需自費)或是 注射類固醇+局部麻醉劑(健保給付),可緩解三叉神經痛,效果約可維持一至三個月。



坐骨神經痛
⇒ 建議就診科別:神經內科、神經外科、骨科、復健科、中醫科。

一般都會先安排腰椎磁振造影,來看是哪一節的神經根被壓迫而導致坐骨神經痛。

治療方式有藥物治療、復健治療、中醫治療、開刀治療、介入性疼痛處置等。

坐骨神經痛的介入性疼痛處置,乃利用適當定位方式,將一細針經由背部穿刺至腰椎硬脊膜外(epidural space),在此處施以 脈衝射頻(pulsed RF,需自費)或是 注射類固醇+局部麻醉劑(健保給付),可緩解坐骨神經痛,效果約可維持一至三個月。


免住院  免開刀  效果好  風險小

介入性疼痛處置,不須住院,在門診即可安排進行(須預約);一般僅須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一小時,術後觀察半小時,若無不適即可返家。

而利用電腦斷層導引來進行介入性疼痛處置,由於定位精準,安全性高,發生嚴重併發症的機率很低(< 0.1%)。

若您有以上疼痛的問題,想評估是否可以安排介入性疼痛處置,請詢問您就診的主治醫師,謝謝!



2018年1月20日 星期六

小蝦米打敗大鯨魚 (HAIC vs. SIRT for CRC liver mets)

Effectiveness of Hepatic Artery Infusion (HAI) Versus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 (Y90) for Pretreated Isolated Unresectable 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 (IU-CRCLM)

文獻出處:
Dhir M, et al.
Annals of Surgical Oncology.
2018 Feb;25(2):550-557.
(https://doi.org/10.1245/s10434-017-6265-9)

---
燒喔!熱騰騰剛剛出爐的研究論文來了!

簡單說,就是比較 HAIC (肝動脈灌注化療) 與 SIRT (釔90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這兩種療法,對於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的治療成效。

HAIC (肝動脈灌注化療) 其實是個很古老的治療方式,從 1960 年代開始就有人在做了。
SIRT (釔90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 則是於 1998 年才發展出來的一種新方式。

先說研究結果:
HAIC 顯著優於 SIRT (整體存活 overall survival 31.2 vs. 16.3 months; p < 0.001)。

另外,HAIC (健保給付) 也比 SIRT (自費60萬以上) 便宜。

真的是小蝦米打敗大鯨魚呀!(握拳)

這是全世界第一篇直接比較 HAIC 與 SIRT 療效的論文,雖然只是一篇回溯性研究,研究對象(病人)也不到100人,但初步能有這種結果,也是頗令人振奮!
尤其是對於經濟狀況不佳的病人,也許可以再考慮一下 HAIC 這種療法。

註:
1. 大腸直腸癌肝臟轉移的病人,無論是選擇 HAIC 或 SIRT,都還是要合併全身性的化療一起做。
2. 原發性肝癌(肝細胞癌)的病人,也是有人用 HAIC 或 SIRT,但目前並無直接比較兩者療效的研究論文。



2018年1月17日 星期三

好險,有放射科醫師

50Y/M,因下腹痛至急診,腹部電腦斷層如下:

診斷為急性闌尾炎,隨即安排闌尾切除術。

But,病人的肝臟有長了一顆 2 cm 左右的腫瘤,急診醫師和外科醫師都沒有在第一時間發現;

所幸在放射科醫師的提醒之下,病人出院後回門診追蹤,安排了肝臟磁振造影檢查,影像上的表現為典型的肝細胞癌

病人算是幸運,因禍得福(因為急性闌尾炎而意外發現無症狀的早期肝癌)。

而醫院也免除了一場可能發生的醫療糾紛......

這就是放射科醫師的價值。

2018年1月3日 星期三

放射科醫師的價值

62Y/M,6年前(56Y)因為膽囊炎接受膽囊切除術,當時的胸部X光並無明顯異常;

術前的腹部電腦斷層顯示為膽結石合併膽囊炎,另外在左下肺葉有發現一顆0.6公分的肺結節,當時放射科醫師有在報告內提及此顆肺結節並建議追蹤。


但之後,病人都沒有回院追蹤這顆肺結節......

6年後(62Y),病人因為心臟方面的問題而安排了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卻意外發現這顆位於左下肺葉的肺結節變大為1.7公分了!

隨後安排了肺部電腦斷層,發現左下肺葉及右下肺葉都有肺結節。


再安排電腦斷層導引組織切片,由放射科醫師採取左下肺葉的肺結節檢體送驗,結果是「肺腺癌」!

---
三點結論:
1. 胸部X光對於肺結節的偵測,是非常不可靠的。
2. 放射科醫師的報告,一定要看
3. 放射科醫師建議要追蹤的,一定要追蹤

2017年12月7日 星期四

[肺結節] 術前電腦斷層導引 染劑注射定位 (台中醫院)

自從低輻射劑量電腦斷層 (low-dose CT,簡稱 LDCT) 開始應用於肺癌篩檢後,就有越來越多的微小肺結節被發現。

一般來說,小於 0.8 cm 的肺結節,可以半年至一年後再次以電腦斷層追蹤即可。
至於 0.8 cm 以上的肺結節,則需考慮做進一步的檢查或處置。

但若是肺結節太小,無論是安排電腦斷層導引組織切片,或是外科手術切除,均有一定的難度。

現有一方法,可以在術前做精準的肺結節定位,以協助外科手術更順利進行,那就是:術前電腦斷層導引定位,經由細針將染劑注射在病灶旁

衛福部台中醫院於 2017 年 5 月施行了第一例後,至 2017 年 11 月底,也默默低調地進行了 5 例。

肺結節的大小介於 0.5 cm 至 1.3 cm,其中 2 顆為 實質結節 (solid nodule),3 顆為 毛玻璃樣結節 (ground-glass nodule)。

使用的染劑為 甲烯藍 (methelyne blue) 或是 拍得藍 (patent blue V)

若是肺結節的位置較深 (距離肋膜超過 1 cm),須在病灶旁及肋膜下各注射 0.1~0.2 mL 的染劑。

若是肺結節的位置較淺 (距離肋膜 1 cm 以內),則僅須在病灶旁注射 0.1~0.2 mL 的染劑。

以染劑定位後,當天立即接受手術切除。

若同一病人有 2 顆以上肺結節,則胸腔外科醫師與放射科醫師會一起討論,哪一顆結節需要做術前染劑定位。

截至 2017 年 11 月底為止,來做術前染劑定位的 5 顆肺結節,1 顆 (solid nodule) 為乳癌肺轉移,1 顆 (solid nodule) 為甲狀腺癌肺轉移,3 顆 (ground-glass nodule) 為肺腺癌

當然,所有的醫療處置都有可能的風險,例如少數人會對染劑過敏,嚴重者甚至會發生過敏性休克。

也並非所有的肺結節都需要開刀切除,須與您的醫師討論過後,再決定接下來最適當的處理方式。